|
二是要创新会计信息资源利用方式,建成全国统一、数据可靠、面向服务的会计信息平台。
目前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异常活跃,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云计算”、“大数据”等重大技术创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会计信息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信息,深度挖掘会计信息资源的价值、创新会计信息资源利用方式对于提升会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基于这种考虑,在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应整合各类会计信息资源,构建“标准统一、按需服务”的会计信息平台,发挥会计信息对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社会公众的经济决策支撑功能,促进企事业单位、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宏观经济调控、金融资本市场监管等,提供真实可靠、口径统一、易于使用的会计基础数据。
三是要发挥企业的信息化主体作用,建设基础完善、多方集成、面向决策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是信息化工作的主体,扎实做好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能够为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欧美国家纷纷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的信息化创新。在设计之都芬兰,政府、国企、民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乃至社会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创新、研发设计之中,一旦看准了有潜力、 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新项目、新品牌,政府及各方面都会齐心协力地给予大力支持。企业每一件创新成果的推出,绝非只是企业在单打独斗。政府的支持,也并非直接对企业进行投资补助,而是针对研究进行投资支持,支持研发机构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从而将知识和产品结合起来。我国在支持企业技术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方面并不落后于瑞士和芬兰,比如企业技术转让收入一定年限内免征所得税、用于研发的费用可加倍在税前抵扣等。今后充分发挥企业的内在创新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在会计信息化工作中,财政部应引导企事业单位抓好会计信息化工作,推动企事业单位整合提升内部信息系统,借助会计信息化推动企业提升内部管理。在具体措施上,财政部应不断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总结现有的企业会计工厂、核算中心的成功经验,实现企事业单位基础工作信息化,为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奠定基础;同时,借助会计信息化探索推动企业提升内部管理,通过在企业内部应用通用分类标准,使企业内部原本孤立、固定、停滞的数据,按照经营管理的 目标流动起来,从而形成以财务会计信息为核心,从生产、销售等基础工作环节直达企业计划业绩目标的信息链,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四是要尊重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培育技术先进、质量优良、服务规范的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
信息化工作需要完善的信息产业的支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使产业各个参与方找准各自定位,发挥各自特长,有助于信息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同样也离不开软件厂商、咨询机构和会计信息服务商等相关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财政部应采取措施,逐步培育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在具体工作中,应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在财务报告生成、传输、交换和利用等各个环节提供软件产品、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促进相关市场主体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与配合会计信息化领域国家标准的研制与推广,以市场化、规模化的方式为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作出贡献;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促使相关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服务质量体系,保证所提供的软件产品、技术和咨询服务符合相关规定。
五是要为企业管理、政府管理提供服务,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是实现我国由会计大国到会计强国跨越首先需要实现的突破;会计信息化也已成为会计改革发展的一项 重要工作,在整个会计工作中具有穿针引线、上下联通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会计管理之中,即运用到会计人员管理、会计考试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以及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和各项会计标准管理之中;另一方面,我们要使会计信息化为企业管理和政府管理提供服务。另外,信息化业务的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同在,比如“电信塔”的会计核算、会计电子记账等不少会计信息化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相关标准的发布实施, 则为政府、企业、各部门利用会计信息化数据进行分析决策提供良好技术支撑,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和政府宏观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服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