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骆伟琼 李一硕
保险业与一般工商业的经营模式及报告格式等存在较大差异。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对通用分类标准进行扩展,将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与公司实践相结合,嵌入公司现有系统中发挥其优越性,对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乃至整个保险业来说,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为了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中国人寿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完善的项目组织架构作保障
在中国人寿,几乎所有人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有助于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工程,也是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的必由之路。
在公司首次实施的准备阶段,为保证XBRL报告的顺利编报,公司已经由总裁室批准成立了XBRL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总裁万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总裁刘家德负责各项具体工作。
“本次实施工作保持了前期的领导和团队结构,在工作组人员层面上调整了部分成员,仍由公司财务部、研发中心、数据中心和软件公司技术团队组成,全程由财务部负责沟通协调和汇报工作。”中国人寿财务部总经理杨征介绍说。
根据公司通用分类标准实施方案,中国人寿的实施工作共分为三个阶段: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完成财政部和保监会、证监会等要求的财务报告XBRL实例文档报送工作;按照美国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完成美国证监会20-F财务报告XBRL实例文档的报送工作;实现XBRL在公司内部管理中的拓展应用。目前中国人寿正按该方案逐步推进实施。
考虑到XBRL作为企业财务报告领域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国内精通该领域技术的高级专业人员不多,中国人寿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杨征告诉记者:“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培养人才,一是公司组织骨干人员系统学习通用分类标准相关知识以及国内国际有关通知和规定;二是公司配置专业人员负责跟踪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工作,及时分析研究问题,认真总结经验;三是公司通过与软件商合作,共同探索研究,通过边学习、边实施、边培养的方式,不断提高人员专业水平。”据了解,目前中国人寿在该领域的人才队伍已具雏形。
软件系统的升级完善作支点
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策略。
“本次是中国人寿第二次实施通用分类标准,通过对首次实施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我们发现,前期实施过程中对分类标准的扩展耗用了大量人力和工时。同时,财政部反馈的测试报告也对软件系统提出更高要求。”杨征表示。
对XBRL软件系统进行升级完善迫在眉睫。杨征认为,通用分类标准在中国人寿的实施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一方面,中国人寿在三地上市,需要遵循各类财务会计监管规定,监管规定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公司财务报告格式及内容等也须做出相应调整;另一方面,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工作离不开一套完善的软件系统,中国人寿作为国内首批实施单位,在实施初期,通过与软件商共同探索研究,不断改进系统,是一个必经过程。“每次软件升级都代表着公司实施水平的提高,都在为以后的实施与应用工作夯实基础、积攒经验。”考虑到公司现有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现状,系统集成的做法目前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所以公司当前软件升级仍然采用XBRL单独填制的做法。经过升级,软件系统新增了重定义方式、菜单编辑功能、角色管理功能、导出检查功能,完善了WORD导出功能、校验功能、元素引用功能、输入合规性检查功能。
就拿新增的重定义方式来说,在这种方式下,企业在构建扩展分类标准链接库文件时,可以根据企业具体要求,重新构建链接库文件,扩展分类标准模式文件引用通用分类标准核心模式文件和企业所有扩展链接库文件。
最终,中国人寿在软件升级的基础上填制完成了2011年度XBRL格式财务报告,并通过校验。事实证明,升级后的软件效率更高,操作方式更符合实际情况。
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到目前这一步,中国人寿的实施团队也有了一些深刻的体悟。“目前公司会计信息化工作主要依托SAP系统与财务报告系统开展。在此基础上,对通用分类标准进行扩展,运用XBRL技术来提升公司会计信息化水平,实现XBRL技术与现有系统的协同效应,是公司现在思考最多的问题。”杨征表示,在该问题解决之前,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力物力投入,都离不开公司各级领导的支持,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国人寿在实施前期成立的较为完善的项目组织架构,为此提供了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