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前,在中科院狭小的会议室里,仅有七八个人在激烈地讨论中国要不要推广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5年后,200多家企业成为XBRL的应用者,为XBRL推进建言献策,为XBRL落地亲力亲为。
XBRL这座横跨会计和计算机语言的桥梁,正在将一座又一座的信息孤岛逐一连接,从而助力我国会计信息化实现跨越和突破。
这是在5月6日召开的“2013年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工作大会”上,与会者的共同感悟。
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应唯在会上表示,2011年,财政部组织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在相关部委的推动下,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范围稳步扩大,XBRL逐步成为我国企业电子财务报告的标准格式,会计信息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开始显现。
走在XBRL的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正如这首歌唱的那样,从2010年完成XBRL标准体系初步建设到今年已有3年,其实施规模每年逐步扩大。
在去年114家实施企业基础上,今年又有116家新企业加入到XBRL的队伍中来,这其中,保险行业是首次被列入。
针对为什么需要实施以及怎样实施问题,应唯指出,XBRL是财务报告的未来方向,也是企业走向国际的通行证,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都已将XBRL技术应用于他们的监管系统。
在我国,财政部和银监会已于2011年年底制定发布了银行监管报表扩展分类标准,国资委目前也准备启动国资财务监管报表扩展分类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XBRL必将成为未来电子财务报告的格式标准。
事实上,XBRL不是只停留在更好地适应外部监管方面,对企业自身而言,XBRL也是改进信息系统、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理想工具。
应唯表示,由于XBRL跨平台的特点,它在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和报告以及其他管理领域也能大有作为。通过实施通用分类标准,企业可以借此深入了解XBRL技术优势,探索将XBRL应用向企业会计信息流的上游延伸,向企业管理等其他领域拓展,从而改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信息支撑,提高经营绩效。
“XBRL作为一种数据格式,还可以实现企业内部跨平台的数据交换,打通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提高企业信息整合能力,为各项经营决策提供更快捷有力的信息支持。很多企业提出,实施通用分类标准为他们建立本企业统一数据字典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思路。”应唯强调说。
企业探路者:经验薪火相传
当XBRL以不可逆转之势来到时,企业必须尽早走出传统的思维困境。
在此次实施工作会上,多家企业分享了在XBRL内部应用方面进行的探索及尝试,再次吹响了XBRL实施的集结号。
作为银行业的实施代表,昆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总经理王明东告诉记者,昆仑银行在内部报表系统中广泛应用XBRL技术,实现了内部报表数据和对外监管数据标准的统一,并在同一平台上编制财务报告和监管报告,提高了工作效率。
石油行业是通用分类标准的第一个行业扩展,经过3年时间,其实施效果已经开始在三大石油公司渐渐显现。
中石油将XBRL技术应用到行业对标管理中,将本企业XBRL财务报告与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网站获取的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同行的财务报告进行自动分析对比,提高了分析的效率和针对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采取以会带训的方式,由已实施的企业和技术服务团队传授实战经验,为新实施企业组织了统一培训和上机实际操作,促进了相互交流。
作为新实施企业的代表,海南海气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计财部总经理符人恩坦言,几天的培训,让他对XBRL从陌生到了解,由无所适从到认真学习,他很感谢海南省财政厅会计处选择他所在企业参与实施,来迎接XBRL的挑战。
地方铺路匠:铺设本地人才队伍
今年是地方大中型企业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第2年,如何做好实施并让XBRL落地更为扎实,是各地方会计管理者的工作重点。
在去年实施中,地方财政部门尽管面临经验缺乏、人才不足等不利因素,但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这次会上,各地纷纷总结去年推进XBRL落地的经验,为今年实施的地方搭桥铺路。
吉林省财政厅收到实施通知后,立即协调省国资委落实工作,并得到对方的积极支持。确定具体实施企业名单时,国资委领导亲自参与研究,逐户梳理。
国资委统评处还向企业宣传讲解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重要性,提高企业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在去年威海的实施培训班上,该省国资委也派员参加。
河南省则选择集中办公方式,由每家实施企业选派2-4名会计和信息技术人员暂时脱离工作岗位,利用15天时间集中攻关,完成XBRL财务报告编制。
事实上,实施工作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XBRL的专业人才,做好实施工作的关键也在于建立健全高质量人才队伍。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在这次实施会上分享了其经验。最初成立实施工作组时,该省选择了“6+1”的组织模式,由6家企业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实施,并决定将该大学打造成广西的XBRL师资和培训基地。此后的各项工作,包括XBRL财务报告的编制、校验、修正等,该校老师都全程参与,与实施企业建立了良好协作关系。利用实施契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起高等院校与实施企业的合作工作机制,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队伍长效培养机制。
针对人才培养及建设的环节,应唯特意强调,各地培养本地师资非常重要。今后要将实施培训工作将逐步转到地方。前两年的培训都是由财政部统一组织的,主要是考虑到在实施初期,地方和企业的人才力量都还十分薄弱。但随着实施推进,各地在实施工作中应当逐步培养和积累自己的人才队伍,慢慢承担起培训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