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BRL作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拓展于XML程序语言,将会计准则与计算机语言结合,带来会计语言“大一统”的局面。虽然XBRL可能实现商业语言的高效融通,但在当前我国基础相对薄弱、复合型人才匮乏的背景下,XBRL的“中国式落地”仍显得任重而道远。
缺乏共同信息平台
XBRL拥有共同的信息平台。比如A公司想了解B公司,那么通过XBRL可以打开B公司的内部文件,研究B公司在做的东西。在中国,A公司希望获得B公司的一些信息,却因缺乏共同的信息平台而难以获取。
北京博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敏哲说:“XBRL在美国、欧洲的普及过程经历了很多年,一开始不少企业也觉得它推行起来是一项高成本低效益的工作,因此在要不要实施面前表现出犹豫。但是,美国从2003年以后便自愿施行XBRL,到2009年已基本普及。监管机构通过长期观察,认可了XBRL并主张强制性执行,目前已经搭建了比较完备的监管框架。”在中国普及XBRL的难点还在于软件界面的中英文转换难题。“如果没有汉化界面,XBRL很难推广到所有企业。”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永强告诉记者,中国的IT行业人才是很多,但是国际标准的所有套件技术都是英文的,中国缺乏把国外软件翻译成中文的专业人才,因此,可能会存在翻译不准确的情况。
企业自发动力不足
目前中国的诸多企业把普及XBRL当做监管机构的一种硬性要求,投资很多,却不会很好地应用,带来的效益也一般。
“其实,国内企业使用XBRL可以减轻政府部门财务分析的成本。比如没应用XBRL时3个人只能跟踪20家公司,使用XBRL技术后,同样3个人能跟踪60家公司;以前用5天才能完成的分析报告,现在通过采用XBRL技术,3天内便能完成。”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朱其亮结合一些实际经验分析说。
“XBRL能为企业节省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用更轻松的办法获取重要的同行信息,因为会计商业语言统一了,在同一个平台上容易获得信息。对于一家海外上市公司来说,仅仅在年报准备的环节上,使用XBRL就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益。”李敏哲说。
“中国XBRL的实施由国家九部委积极推动,在方向和架构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如果想实现XBRL在市场上推广和提升,需要企业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李敏哲强调说。
培养复合型人才
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为例,其普及过程较为漫长,因为既了解会计也精通软件编程的复合型人才很稀缺。
在XBRL的实施上,中国是摸着石头过河———先通过XBRL试点,再逐步推广。
李敏哲指出:“中国的会计行业IT人才依然比较匮乏。复合型人才就是把会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融合在一起的人才,既要懂会计,又要掌握编程学等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因此,企业在XBRL方面的人才培养也需时日。”“我们应该让会计专家和技术专家一起去做这个事情,组建强大的复合型团队,既有对会计准则非常了解的专家,也有精通软件IT使用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融会贯通。”李敏哲最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