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BRL既是一门语言,也是一种标准。正因其“无国界”的特性,我们需要密切跟踪国际趋势,保持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从而实现我国企业能够通过XBRL格式财务报告在国际经济环境中“对话”。
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我国在标准化制定过程中话语权的提升。
如今,这两方面的交流,伴随着XBRL在我国应用实施的不断深入,正逐渐在突破中展现出可喜的成效。
融入国际“潜心学习”
XBRL是“舶来品”,最早产生于1998年,由美国华盛顿州一位名叫查尔斯·霍夫曼的注册会计师提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
早在2000年年初,财政部就注意到XBRL对会计准则应用和财务报告编报的革命性影响,主动邀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及有关XBRL专家来华交流,并委托会计司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也注意到了XBRL对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革命性影响,积极探索在上市公司电子化披露中引入XBRL技术。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积极倡导下,财政部开始筹备XBRL中国地区组织,并于2007年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名义申请加入XBRL国际组织。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5年4月加入XBRL国际组织,成为中国在该组织的第一个单位会员。2006年3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加入该组织。两大交易所加入XBRL国际组织后,积极参与XBRL国际大会等活动,广泛宣传XBRL在中国证券监管领域的应用,增强了我国在XBRL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证券交易所还积极参与XBRL国际组织的分类标准认证计划。该所制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基金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获得承认级认证和核准级认证。
2009年5月,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XBRL中国地区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应唯女士当选为XBRL国际组织理事,并于2011年10月在重组后的XBRL国际组织理事会中连任。
2010年4月,中国成为XBRL国际组织正式地区组织成员。中国地区组织的成立,为我国相关方参与XBRL国际交流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平台。
交流中的特色“探索”
XBRL在中国的推进和实施,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要融入国际,二要独具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又与国际趋同的发展之路。
2010年,财政部在研究通用分类标准的架构过程中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基金会就分类标准制定建立了定期合作机制。
在此期间,财政部还通过电话会议、视频会议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与IFRS基金会XBRL团队保持技术联系。2010年3月和8月,基金会XBRL团队两次派专家来京开展现场咨询。
此后,财政部与IASB多次就分类标准制定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交流,保证了通用分类标准作为IFRS分类标准扩展的质量。
当然,在与IASB的合作中,财政部不是单纯地接受IFRS分类标准的规范,而是在合作中逐步参与IASB相关工作,朝着互动的方向迈进。
2010年11月,财政部推荐的两名代表分别被任命为IASCF(英文版国际会计准则)下属的XBRL咨询委员会(XAC)和XBRL质量审核委员会(XQRT)成员,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参与到IFRS分类标准制定工作中。
2010年10月,中国地区组织在北京承办了第21届XBRL国际大会,并利用此次会议契机举行了通用分类标准以及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发布会,此举大幅提升了中国地区组织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2011年10月和2012年3月举行的第23届和第24届XBRL国际大会上,我国以通用分类标准为基础,监管机构根据各自监管需求制定扩展分类标准的实施模式引起与会者共鸣。我国通用分类标准实施成就的示范效应,启发了其他国家推进本国的XBRL应用。
2012年6月,经中国地区组织推荐,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高级经理李超被任命为XBRL国际组织的最佳实务委员会(BPB)成员,实现了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技术层面工作零的突破。
这些都表明,在XBRL领域,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跟随者角色,而是逐渐向推动者角色转变。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财政部将在已有成绩基础上,大力推进与XBRL相关组织及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与国际标准的持续趋同。同时,要组织国内研究力量,参与XBRL国际组织的各个委员会和工作组,加入其XBRL技术规范、应用模式、分类标准架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使我国的XBRL技术研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另外,财政部还将加强与其他国际会计信息化标准或电子财务披露标准制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